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针对上述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农民素质偏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推广不能满足农民生产需求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战略对其进行有效地解决。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农村青少年。所以,要完善相关机制,有机整合各级农业科研、推广及教学等在内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业部门、教学部门、科技部门的联合优势,摒弃单纯的技术推广,而是以普及技术的方式来提升农民的科技技术和能力。以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和主要推广的农业品种为中心,深入到农村和农户,以“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示范和技术指导,培养出一批精通农业技术的科技示范户,使其在提高自身科技文化水平的同时,发挥技术推广带头作用。
基于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品种的推广需要大量的实验经费和人员经费,因此,若想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政府就需要增加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虽然目前一些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也有所参与,但从本质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是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所以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资。投入的资金可以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条件和推广人员的待遇进行有效改善,使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在制度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需要制度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这可以避免各地方政府挪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保证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人员可以到位;另一方面,建立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在体系上,要转变之前单一的推广模式,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对新的农业品种和技术进行推广,建立主导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参与者为涉农企业和农民组织、无偿服务结合有偿服务的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在体制保障下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位。
金川县地处四川西北部,青藏高原南缘,大渡河上游。幅员面积5418.9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有藏、回、汉、羌等14个民族,近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万人,劳动力3.5万人,粮食播面5.8万亩,60%分布在高半山,三跑地占45%以上,可灌溉面积1.7万余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57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199万元,占总收入的27.6%,农村人均年收入1821元,地势由西pg电子网站向东南倾斜,大金川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境内地势起伏,河流深切,坡谷陡峭,相对高差大,为典型高山峡谷地貌的干旱河谷地带。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区,随海拔高度呈立体分布,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日照时数2129.7小时/年,雨热同季,年降雨量616mm,无霜期180-205天,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栽植各种作物。建设最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是金川县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型和特色资源型农业的主要内容。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小气候分明。各种小地貌、小气候与其发育下的特定土壤等自然组合,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最佳生态。海拔1800--2300米的沿河谷地带是农作物生产的最佳适宜区,同时又是苹果、梨、甜樱桃、桃、李、杏等多种水果的最佳生态区;海拔2300米以上是豆类、马铃薯、中药材、山野菜、野生菌、沙棘的最佳生态区。
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金川县农牧民绝大多数居住在半山、高半山,贫穷、落后加之信息、交通条件差是该县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导致了该县农牧民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低下,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在金川县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不到20%),它的长期性成为阻碍了该县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该县农业的市场化历时已逾20年,但是总的说来,该县农业产业还处于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初期,农业发展水平还很低,许多因素综合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农贸市场等不能网络到每一个村镇,许多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第二,流通体制不健全。流通体制远未形成健康、有序、高效的体系,流通组织低级、单一、量少,农户个体销售多,受中间盘剥严重。第三,金融信贷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性信贷低,真正缺少生产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往往贷不到款,信贷业务的操作往往看重关系和风险,而农业生产恰恰与此相背离。第四,加工薄弱。金川县农产品的加工是薄弱的,表现为加工企业数量少、水平低,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使得农产品打入市场的力度不大,也不能使农业(加工业)的利润近快还给农业,缩小工农的剪刀差。第五,投入水平低。金川县农业技术的研究力量不强,技术服务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机械推广机构也未形成,农业生产和加工还处于粗放的状态。此外,农业中民间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发育也很不完全,数量少,不丰富,不能有效弥补农户行为方面的缺陷。还有,农业要素市场也没有培育起来,缺少这方面的法律、法规。
金川县是阿坝州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全县总人口7万,乡村人口占6.1万人,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异常突出,这个矛盾还将随着人口增长而更加尖锐。河谷地带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从传统技术的角度看,农业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近代农业,金川县主要是以“地膜覆盖”为主,它虽然使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较之传统农业成倍地提高,但这种方式不但不能维护和提高土地的自然肥力,而且还严重损害着它,导致农业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当前,农业面临严重挑战,突出表现在种植业生产上是粮食播面下降,粮食总产下滑,粮食单产徘徊不前。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分布不均匀或不能充分利用是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脆弱,农用物资供应不足。长期以来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农业多数产业的技术和管理落后,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落后,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很难获得大幅度增长。更不可能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温饱水平向小康以至更高水平前进。
目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正在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兼顾的复合型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益、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金川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世纪之交,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和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立足县情,在调整结构、抓好产业化建设的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走集约型农业的路子,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加速金川县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
调整农业结构,抓好产业化建设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快车道,走产业化的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金川县在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中,初步培育引进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呈现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雏形。按建设“最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的要求,金川县今后产业化建设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合理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搞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对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理布局、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均应视为该县今后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在突出特色和绿色上。应当把市场需求看好、效益较高的绿色产品(包括、秋淡蔬菜、干果、水果、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杂豆、秋荞麦生产)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绿色加工业,使绿色成为各县农业产业化的鲜明特征;
二、大力抓好龙头企业及中介组织建设。这是推进该县农业产生化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层次、水平,决定着区域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层次和水平;
三、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基础在于积极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带。要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思路,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四、建立完善利益机制。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合同契约型的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租赁、托管、二次返利等多种方式让农户获得更多实惠;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支部+协会”等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按市场准入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抓质量,不但要抓企业内部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督检测,还要对原料的生产环境、投入品和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还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包装和标识,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的制度。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市场准入的条件。
“三高”农业即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其中高产是基础,优质是前提,高效是目的。农业只有不断的提高产量,才能解决金川县半山、高半山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只有以得到农作物的高产产量为基础,河谷地带才能取得致富奔小康;优质是人们的生活要求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优质”已逐渐成为作物生产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高效的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种农副产品要推向市场,进入商品化参与市场竞争,只有优质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好的效益;高效是市场经济决定的,目前该县的农村经济还很落后,农民的收入还很低,要让农民致富奔小康,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发展高效农业。
从粗放粗种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是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是国情,而且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要求我们走集约化的道路,农业生产的目标应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为主,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千方百计高度精致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在主攻单产的基础上,进行立体生产,发展多熟种植,发挥每一寸土地的最大生产效能。
现代“工业化农业”或“石油农业”虽然使农作物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出现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农业”就是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它是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在开发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通过农业生物种群多样化、农业产业多样化来实现绿色植被最大化、水土资源利用高效、合理、清洁化,促进经济生态良性循环,以获得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要从抓安全农产品入手,以抓安全农产品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着力点,最能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因此,应当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改善生产、生态环境、防止农业污染,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4.1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金川县建设最优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区为目标,在目前认定论证4个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4.2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由安全食品管理、环境临测与评价、产品质量检测等组成的管理监督机构体系。对金川县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和无公害蔬菜制定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
3.1.1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特点确定灌区发展方向:在水源充沛地区,以提高输水效率,不断改进灌水技术,保证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实现高产稳产。在缺水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技术,提高单位水量的利用率和最大效益。
3.1.2搞好渠道防渗、灌区工程的技术改造:这是实现安全输水,减少损失,用好水,浇好地的工程基础。从近年来国内外情况看,灌溉渠系实现管道化已成为各国灌区工程技术改造的主趋势。
3.1.3加强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采用适水种植,合理配水、水肥结合、综合调控的节水型种植结构及相应的节水栽培技术,使工程节水、农业节水、生物节水有机结合,以实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种、养植业、等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难以解决的限制因素,加强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乃至数十倍地增长。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地域和时季的“自然限制”,具有高投资、高产出、高效益、无污染、可持续农业等特征。
3.2.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是许多国家发展设施农业采取的重要措施。是用地膜覆盖农田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作物生产量的栽培技术。
3.2.2温室栽培技术:温室栽培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又一重要举措,温室栽培主要包括塑料大棚温室栽培和现代玻璃房栽培两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低碳农业逐渐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涵盖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传播、技术应用、创新制度和技术服务五个子系统。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仍存在创新体制不完善、政策机制不健全、应用主体观念淡薄、技术评价体系不完善、推广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应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加快农业金融体系改革和国际合作五个方面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视阈下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12YJAZH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促进农地流转与农民增收机制及政策研究”(71341049)
工业文明带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文明到了历史转折点,生态文明时代已经到来,而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各国、各行业普遍共识。农业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0%~12%[1]。因此,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关于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目前虽未达成共识,但基于制度创新、观念革新的技术进步与推广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已为学术界认同。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的探讨:一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姚延婷[2]等提出通过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业固碳减排并行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漆雁斌[3]等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总结出化肥施用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推广施肥新技术,利用新技术生产化肥,发展生态农业。二是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实现问题研究。李建波[4]在对文献梳理后总结出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碳能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温室气体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5]中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技术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引进步伐。三是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问题探究。米松华[6]等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提高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意愿,通过科技示范户对减排技术的试验示范能够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贷可获得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均显著影响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汤林伟[7]提出现实农业生产中“专家+基地+农户”“专家+协会+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有效缩短了农业科技推广路径,解决了科研与推广、科技与应用的分离问题。当前的研究多数从不同侧面探讨农业技术创新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意义,但是针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整体性研究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加快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加速我国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技术覆盖面广,大致分为四个方面:节省型农业技术、农田生态固碳技术、农作制度创新技术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8]。农业科技进步可促进低碳农业“高效率”“高碳汇”“低排放”“低污染”四大目标的实现。
我国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农业发展模式直接导致农业、农村发展中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靠天吃饭,农民种粮收入增长缓慢,土地撂荒现象频发,耕地和粮食安全难以保障;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低,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过大,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农业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污染物随意排放,农村生活环境不容乐观;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解决以上问题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创造农业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2年8月11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表示,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43%以上[9]。可见,农业技术创新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效率中显示出巨大推动作用。
农业、农村对于能源、资源的使用主要是无机化肥、化学农药施用、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农业机械燃料和农产品加工等)和农村生活燃料(农村居民取暖、用电、做饭等)。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温室气体(CO2、CH4、N2O)、牲畜粪便、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能源消耗方面,我国农业能源资源消耗量不断攀升。1993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上涨85.2%,农药使用量上涨113.8%,农用柴油使用量上涨124.6%[10]。环境污染方面,农业、农村污染严重。2014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种植业总氮排放量为159.78万吨,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达2.43亿吨[11]。从表1的国际比较也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单位产量化肥施用量和污染气体排放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属于高消耗、高排放国家。“高消耗、高污染”带来的结果是20年间粮食总产量仅上涨16.3%,单位面积产量上涨29%[8]。能源瓶颈、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唯一出路是采用新低耗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排放的CO2主要源自土壤中有机物有氧分解,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肥等的使用使土壤固碳功能不断减弱,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科学院数据表明,东北地区坡耕地黑土层厚度已从60~70年前的80~100cm减少到现在的20~30cm,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1%~2%,大量碳以温室气体形式进入大气中;85%的黑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12]。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挥土壤碳库功能是低碳农业的核心命题,更是我国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承诺的关键。
知名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问题研究专家高启杰先生认为,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可分为农业技术网络结构和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农业技术网络结构由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究机构等)、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等)、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农业园区、农民、涉农企业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可理解为关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和规范[13]。另外,金融机构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来源,是不可缺少的金融服务支撑系统。因此,本文构建了包含研究开发、传播、应用、服务和制度五个子系统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主要包括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农业新技术发明,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支撑。企业作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更加了解市场需求,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能够合理规避风险,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当前,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模式已从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转型,同时大型涉农企业可以将自主研发的新成果广泛传播和应用,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
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包括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农业院校、涉农企业技术推广部门等,是农业新技术的主要推广机构。当前,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和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是低碳技术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开办展销会、下乡培训、信息网络等多元化手段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低碳农业技术新成果。
低碳农业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包括农业园区、农民、涉农企业等,是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者和实践者,决定农业新技术发展方向。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方向逐渐兴起的各类型农业园区和涉农企业一般低碳环保意识明确,能够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主动应用低碳技术。
低碳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组织包括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两部分。金融机构为新技术研发、传播和应用机构及组织提供必要资金,通过向低碳技术研发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降低研发风险。另外,金融机构向个人与农业园区提供信贷支持,使农户和园区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购买大型机械设备,运用新低碳技术发展生产,有利于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市场化。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使低碳技术需求与供给信息实现共享和高效传递,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时效性问题。
政府是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主要制定者,更是主导者。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多种制度激励、约束、支撑企业研发、推广和使用低碳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主要包括技术机构和网络结构的基本制度以及对其进行调整的技术创新政策、知识产权制度、投资制度、人事制度、奖励与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技术合作制度、技术贸易制度等[11]。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整个体系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主体是公立科研单位和涉农企业,其中以公立科研单位为主流,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农业科研单位568个,承担了国家几乎全部农业科研项目[14]。但这些科研单位多数仍未完成市场化改革,组织布局分散,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科研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务或、评职称,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业生产现实需求;对科技成果评价轻实用性重先进性,政府大量科研经费投入无效成果中,这些问题造成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市场转化率低。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超过7000项,但转化率不足50%,其中线%,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15]。问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并未真正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中。
政策激励是带动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当前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均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政策支撑体系。从税收政策看,我国既没有征收“碳税”,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低碳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现有税种难以起到激励创新、节能减排的作用;从农业财政补贴看,我国政府每年给予农业大量补贴,但尚未制定针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很多农业补贴甚至适得其反;从金融市场政策看,支持低碳农业生产优惠利率、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至今仍是空白,全国性碳排放权市场和配额市场尚未建立。由于政策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约束主体行为,难以调动主体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制约低碳农业发展。
一方面,技术经济学表明,某种技术一旦被广泛采用,技术和技术系统、社会组织与制度之间便会形成稳定共生关系,潜在更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种技术发展路径依赖特征被称做“技术锁定”。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对化石能源系统使用技术的高度依赖,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与之形成系统内在惯性,农民作为技术应用主体习惯于现有生产方式,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形成低碳农业领域“碳锁定”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有限,对低碳农业理念尚未形成完整认知,“认知认同实践”的思维发展过程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低碳农业技术使用成本高,收益获取周期较长、风险大,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下,农民不愿冒风险尝试创新,更无力承担失败后果,从主观上转变现有生产模式。综上,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技术使用主体创新意识弱,低碳农业技术需求不足。
目前学术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探讨上,对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未有深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导致无法评估低碳农业实际发展水平,也无法确认新技术是否满足低碳农业要求。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的低碳农业技术标准不健全,主要是减排技术标准、无碳技术标准和去碳技术标准均不完善。部分现行标准实际应用性不强。例如:沼气是农村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国家标准中建池材料明确规定为混凝土、砖、石块等,然而这些材料建成的沼气池并不适合我国北方省份,严寒过后多数新建沼气池被冻裂。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体制,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纵向行政层级结构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系统、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种植业技术推广系统等五个横向专业技术推广体系。承担制定推广计划、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服务和专业培训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职能和部分经营性机构服务职能。一方面,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缺乏有效协调与沟通,不能满足低碳农业技术门类齐全、综合完备的高层次要求。在资源配备上,出现了上层推广组织配备较为完善,下层推广组织捉襟见肘的“倒三角”结构,导致基层推广组织重“经营”轻“公益”,甚至只“经营”无“公益”的现状。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多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推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高素质人员稀缺,影响技术含量更高、综合性更强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推广。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是推动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历史必然,离不开政府、技术研究开发和传播机构、技术应用机构及全社会的共同协作;离不开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更离不开各项涉农改革的推进。
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性大、周期长、投资高以及低碳农业未被社会普遍接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当前我国以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模式。并不意味政府对创新、推广、使用全过程负责,而是强调政府通过政策供给和制度设计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良性互动,共同为低碳农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六方面:第一,将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体系。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可分割,促使官员关注低碳农业发展最有效方法就是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部分,与官员切身利益挂钩,从而保障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所需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同时,注重官员生态环保理念教育,将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相结合。第二,制定相关法律、标准和评价体系。如土壤碳汇法案、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等。第三,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人才。发挥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功能,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人才,鼓励大学生走向农村。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为现有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人员提供更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第四,加强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公益广告、典型示范、“手把手”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的认识和低碳技术的掌握,让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成为农村居民自觉而自由的行为。第五,针对低碳农业发展制定更大力度、更加严格的农业财政、金融政策,同时对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税收优惠和专项奖励。第六,以“两低两高”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为基本原则制定优先发展技术目录,选择应用范围广、通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技术重点支持。
一般认为农业技术可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农业创新组织构建也可依此分类。“公益性”技术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不可排他性特征,所有用户可以平等使用,导致市场失灵,此类技术研发和推广理应归属政府职责。首先,政府可以在原有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布局分散、条块分割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整合资源,给予地方更多管理权限,使其形成合力;其次,加快大学、科研院所改革步伐,完善原有绩效评价体制和组织方式,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再次,发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作用,有效对接上级技术推广部门和基层推广部门,对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和全额拨款制度。“经营性”技术具有收益性、竞争性和排他性,可采取市场化机制,由具有较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企业承担研发推广职责。近年来涌现出大批集科研、推广、使用为一体的涉农龙头企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扶持一批低碳领域综合型龙头企业,给予其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在企业内部完善利益分配、经营管理等各项企业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要支持各类农业技术服务型组织如信息服务组织、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转化中介组织,使其发展和壮大。
制度经济学者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优秀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是激励和约束主体行为的有效手段。制度构成了社会保护与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预见性期待,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4]。完善农技创新制度关键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低碳农业发展。例如,通过完善奖励与激励制度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通过完善投资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通过完pg电子网站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科技创新,打击制假贩假行为。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打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也将成为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土地规模化耕种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避免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土地受周围保持原有生产模式土地影响的弊端,产生规模收益;土地流转后形成的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相对于分散农民具有更高农业素养,容易接受低碳农业理念,使用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业生产主体,易与研究者协作,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由试验期进入实施期,各地区逐渐形成适合本区域的流转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政策,必将加快我国土地流转进程[16]。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体系起步较晚,现行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把符合环境检测标准、污染治理效果和生态保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前提。从资金流向看,低碳农业绿色信贷主要支持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和循环农业三部分。不可否认,银行金融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低碳农业发展,但从低碳农业发展本身出发的银行金融支持体系仍过于薄弱,阻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低碳农业发展,加快完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不可忽视。
低碳技术不仅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更要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紧跟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一方面,在低碳农业碳解锁技术创新等领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加速中国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对外投资和贸易等途径推动低碳技术全球化,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拓宽途径。
[1]杜受祜.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J].农村经济,2010(4).
[2]姚延婷,陈万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
[4]李建波.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EB/OL].[2014-12-10]..
[6]米松华.农户低碳减排技术采纳行为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3).
[7]汤林伟.科技创新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3(2).
[8]陈娟,王雅鹏.中国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架构与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12]余新华,乌东峰.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0(4).
[13]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农业机械化是靠机器代替人力进行劳动生产的过程,实现了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农业发展进程,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农业机械向节约化、智能化、精准化、智能化、大型化发展。
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在各个行业开展应用互联网的示范工作,其中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物联网通过将感应器置入到机械设备、土地以及灌溉系统等物体中,形成一种“物网”,是将物与互联网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对农业生产进行动态监测、管理、控制,在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时更加精细,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在对农作物的田间和温室环境的控制以及进行信息及时反馈,用环境信息监测手段对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来保障动植物的健康生长,提高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将农用的传感器应用于制造移动信息装备、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农业精细化设备产业、农产品流通产业等,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受科技和经济的影响,农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基本的机械化生产,我国的农业生产也已经向现代农业迈出了很大一步,而农业的机械化发展需求也越来越大,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成为了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需求,机械设备需要做到既满足农作物的发展需求又要减少物资的投入,推进节约型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到达节水、节肥、节药等,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机械化生产是为了将农业生产变为节约型农业。在推行节约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的理念的不断推广,对于机械化的的精准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农机产品配备更加精准的农业网络系统已经成了农机的发展潮流。因为我国的土地较为集中、生产规模较大,考虑到复式作业以及节本增效等,我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需要向大型化发展,大型的农机设备作业效率较高、质量好、作业成本低、可以进行联合作业来发挥优势,农机向大型化发展已经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了。
虽然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是不太稳定,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造成一定的损失,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水平相对低下。在全面的推广使用机械化设备时将物联网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环境分析,构建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对灾害进行全面的预防,我国农作物生产每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恶劣天气的影响,而物联网技术可以做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做到提前预警,让农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应对准备,提高农民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天气的能力,例如在对水田进行监测时可以掌握水位变化信息,通过水位测定感应器进行预测,及时收集水位信息,掌握水田作为的生长土壤的温湿度、pH值以及光照强度等,根据这些信息判定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农作物的经济效益,物联网的应用还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农机调配进行灾情的救援,减少农业经济损失。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品质量、性能,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
由于每年的农作物生产需求不同,所以在对农机的需要方面也有着不确定性,而且我国农作物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造成农机的需求不稳定性,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使用物联网技术,首先可以明确农机的实际数量以及农机的具置做进一步的追踪,方便农民使用,物联网的使用显著的提高了农机的精准性以及方便性,实现农机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农机4S是一种将整台机器、零配件和售后服务以及信息回馈集中在一体的农机现代经营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常用的农机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产品运输、农机营销、农机使用与回收等环节进行定位,完善商家对农机库存的管理方式,减少储存成本,实现及时供货及时补货,降低管理错误率,即使是农机在使用时出现问题也能做到及时定位在最短的时间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做到对质量不合格产品的及时召回提升服务水平。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掀起了第3次世界信息产业的浪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为全球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为生产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赵璐,杨印生.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1(08).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进而为现代农业构建一个绿色农业新蓝图。
在我国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实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先进农业生产机械的有效利用,使农业生产具备更高的效率,转变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提供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想使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就必须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在现代化理念基础上大力开展机械化操作,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得以全面建成并且良好发展。
要想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农业生产能力,对现代化的农机技术进行大力推广,进而做好农业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播工作,帮助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充分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了解其规律,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进而使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此外,还需对各种新型的农业技术进行不断拓展以及应用,使过去传统的农业面貌得以改善,进而提高农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帮助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理念,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对绿色农业需求量明显提升,因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对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广泛推广,将自身农业发展观念进行不断转变,从而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农业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理念,打造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未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未来,农业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便是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基础之上所建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应当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契合,紧密结合农机技术推广的理念,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以现代农业技术作为实际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对农民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为其讲授各种全新的农业理念,对其分析当前农业发展趋势,进而制定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计划。结合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将农业市场化信息进行紧密结合,对新型农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使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使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格局得以不断改善,进而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宣传并且推广农机技术,不断扩充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内容,对其技术引领方法、技术引领途径进行不断拓展,进而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具备更为广阔的覆盖面[2]。与此同时,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还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以及管理优势,与相关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合作,进而改善传统推广模式。此外,还需做好农业发展理念的利用工作,对各种有效的发展信息进行不断提炼,在推广时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促进农机与地方农艺结合,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农机推广体系,对“互联网+”这一发展理念进行充分利用,通过网络传播农机技术,在网上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培养现代化农业机械以及信息化农业技术人才,扩展农机技术推广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