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15364594329

PG电子平台天宝农技:背锅侠调节剂不为人知的秘密!发布日期:2024-09-03 浏览次数:

  PG电子平台PG电子平台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s)也被称为植物内源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质。截止目前,科学家们发现了对植物生长发育起作用的植物激素种类高达百种,其中被认定和研究最多的六大类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和芸苔素内酯;随着科学的发展,未来可能还将有更多新的活性物质加入这个大家庭。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天然产生的,对植物生长的方方面面起调节作用,如信号传递、促进基因表达等。微观功能(肉眼看不见,须借助显微镜等科学仪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细胞分裂、分化、生长、伸长、扩大、衰老等;宏观功能(肉眼可见)包括: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开枝散叶,植株健壮生长,开花坐果,果实的膨大、上色、成熟等。植物从发芽、生长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都有植物激素的参与。植物生长良好是多种激素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共同调节的结果。一旦植物体内的激素平衡被打破、植物激素分泌不足或缺少了植物激素的调节,植物内部系统就会紊乱,出现生长不良、根系差、枝叶衰弱、开花坐果困难,甚至死亡。

  2、生长阶段: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中,激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如在柑橘果实快速生长过程中,果实中乙烯的含量会低于细胞分裂素;而柑橘成熟时,乙烯的含量则会高于细胞分裂素的含量。

  3、树体条件:地上部分长势、枝叶花果的比例、根系发育等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分泌,内源激素的产生往往是植物各器官(组织)协调配合的结果,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如在植物根、茎、叶、花、果中均会生成细胞分裂素,但根系却是细胞分裂素产生的主要部位;能有效促进根系生长的生长素在树冠中的多部位都会产生,而茎尖分生组织最盛。所以,在生产中,如果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调控作用,甚至造成植物体内激素紊乱、生长无序,发生药害、减产、绝收、树势衰弱甚至死亡等情况。

  4、外界环境:如地域(海拔、土质)、气候(光照、温度、雨水)、病虫害、肥水条件、栽培技术水平、农事操作等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分泌。

  在现代农业“三高”——“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的种植背景下,不良的外界环境往往是植物内源激素分泌和发挥调节作用的最大和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而这又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开花坐果,进而影响种植户的收益。

  调节剂(plant hormone或phytohormone):是指人们通过生物发酵、人工提取或化学合成,低浓度即可影响植物内源激素合成、运输、代谢及作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包括人工合成和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如吲哚乙酸、赤霉酸等;人工合成的天然植物激素的类似物,如萘乙酸、吲哚丁酸、苄氨基嘌呤等;人工合成的与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不同,但具有调节活性的物质,如矮壮素、多效唑、乙烯利等。

  调节剂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使作物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常规种植,合理使用调节剂能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节省人工;特殊的种植环境(如异地引种、反季栽培、极端气候)下会导致作物内源激素分泌不足、不平衡甚至紊乱、作物生长不良、开花坐果困难等,合理地使用调节剂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甚至是唯一途径。

  目前,调节剂在农业和园林生产中应用较多的领域包括:打破休眠、促进植株或种子发芽,促进植株或扦插生根,促进生长,延缓或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开花坐果和生长发育,改善果型,促进无核,增糖上色,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等。

  1、促进剂类: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D、防落素、赤霉酸类(A3、A4、A7)、6-BA(苄氨基嘌呤)、氯吡脲、噻苯隆、芸苔素内酯、乙烯利等;

  在农业部登记管理中,调节剂被纳入农药管理范畴,所以,调节剂应归类于农药,而不是肥料;自然也不能肥料划分入调节剂范畴。

  农药包括: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杀螨剂、杀线虫剂、灭鼠剂、调节剂七大类,在常规的作物生产中,前六类农药只能避免作物减产,而调节剂则能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肥料包括:大中微量元素、氨基酸、腐殖酸、海藻肥等,能给作物提供矿质元素、氨基酸、海藻素等营养物质;而调节剂则调节作物内源激素的分泌水平、补充和平衡,促进植物组织生长,调控营养物质的分配和流向,而不提供营养。

  作物的健康生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良好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肥水补充,而调节剂的合理应用则能锦上添花,能纠正农药肥料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1、延缓剂类能减缓因肥水过量施用导致的枝梢旺长,减少人工打芽;2、减少因肥料施用不均衡、营养生长过旺导致的生殖生长困难,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3、减少因肥料配比不合理导致的果实贪青晚熟,促进果实成熟;4、解除施药不当导致的药害问题;5、促进药肥吸收和运转,提高药肥效果等。

  如果被别人误解、冤枉,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比窦娥还冤”,而调节剂在农资产品中往往被迫扮演着窦娥的角色。

  消费者甚至很多农药农业从业者对调节剂和植物激素都有极大的偏见和认知误区,在谈及“植物激素”和“调节剂”时,往往会将两者等同,习惯性的都简称为“激素”,并固执的认为,凡是“激素”的东西都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是恐怖的。这是错误的!

  1880年达尔文父子的燕麦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开启了人们对植物激素的探索之门,此后近一个世纪,科学家们在植物体内陆续发现、研究和认识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诱抗素、脱落酸等一系列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活性物质。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极端天气频发,“吃饱”成为世界难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陆续通过生物提取、合成具有植物激素活性、功能类似的物质——调节剂,解决极端气候和常规管理中作物的生长障碍,调节植物生长,提高产量。

  高品质的生活追求,也会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高品质果蔬的青睐,加速了调节剂的研究和应用进程。如香蕉自然成熟过程中,伴随着乙烯的生成,促进香蕉变软、成熟,而全熟的香蕉是没办法长距离运输的,于是科学家们发明了乙烯的水剂发生剂“乙烯利”,乙烯利进入香蕉体内后转化为乙烯起作用,为人们吃上异地香蕉创造了可能。

  目前,全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包括食品安全等级较高的日本、美国、欧盟等都在普遍使用调节剂,以帮助果蔬实现高品质和高产。和其他农药管理一样,调节剂的制造、应用都有严格的规定,科学安全合理的使用,是无害的。调节剂的毒性属于低毒或微毒,是农药中毒理性最低的一类,多数调节剂的LD50(半数致死率)比食盐高许多(LD50越高,毒性越低);作物上应用浓度低,常常以ppm(百万分之一)计,代谢快,半衰期短,残留低。

  植物激素能够在植物体内发挥作用,需要相应的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信号传递、基因表达等。激素受体,是指能与激素特异结合的、并能引发特殊生理生化反应的蛋白质,它的重要特性是激素分子和受体结合后能激活一系列的胞内信号转导,从而使细胞作出反应。人体(或动物)没有植物激素的激素受体,所以植物激素不会对人起相应的调控效果;同样,人食用使用过调节剂的果蔬,也不会产生相应的调控效应。

  调节剂不是万能的,生产中调节剂的成功应用,往往只是“锦上添花”,而不能“起死回生”。它只能在相应的作用范围内起作用,作为植物内源激素平衡和协调的一种手段,通过调节生长、分配和转移营养达到相应的调控目的。

  调节剂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有一系列的前提:①强壮的树势、病虫害防治到位、充足的肥水及良好的栽培管理技术;②每种调节剂都有相应的功能和应用范围;③对作物品种、地域、气候、栽培方式有严格的要求;④使用浓度、时期和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界限。

  调节剂应用有严格的规定,每种调节剂都有严格的应用范围和标准,有相应的最适作物品种、时期和浓度。有些调节剂较广谱,可以在多种作物上应用,如芸苔素内酯在解药害、提高药效、促进营养吸收,诱抗素在提高抗逆性方面;但大多数调节剂,针对性都较强,在一种作物上表现效果好,在别的作物上则可能无效、甚至发生药害。同一种调节剂在不同品种的作物上,甚至在同一品种作物不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应用表现差异都较大,所以,调节剂应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先试后用。

  绝大多数调节剂的有效浓度范围较窄,并且有峰值,浓度过低无效、过高则易出现药害。

  调节剂的使用时期是决定调节剂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错过最佳使用时期,轻则无效,重则出现药害。如巨峰葡萄的保果,有效用药时间往往只有2-3天,使用过早果量太大、僵果、畸形果多;使用过晚、生理落果过多,穗不成型、稀拉果、商品性差,损失不可挽回。

  调节剂常规的使用方式有喷雾、灌根、浸蘸、浸泡、点蘸等。作用目的不同,不同的调节剂在不同作物(部位)上使用方式不同,不能随意更改。如根部处理的调节剂只能灌根、浸蘸或浸泡根系;对葡萄保果膨果的调节剂,只能浸蘸或喷雾幼果。

  少数品种,如芸苔素内酯能提高药肥效果,可以和一定范围内的药肥混用以外,大多数调节剂的使用,都不建议与杀虫杀菌剂除草剂等混配,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甚至发生药害。

  植物的健康生长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调节剂只作生长调节和营养元素的调运,不提供营养元素;肥料也只能提供相应的养分,不能调节生长。所以,调节剂和肥料须科学配合,同时做好生态环境建设、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方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