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15364594329

pg电子网站打通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发布日期:2024-09-22 浏览次数:

  作者:马红坤(山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高效性、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等特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然而,这与部分发达国家80%左右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的因素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造成农业科技供需无法有效对接的问题尤为突出。

  进村、入户、到田,一直被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能否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效。为此,要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各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理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

  应着力构建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构建纵向联动机制,能够促进更高层级科技成果迅速下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确保技术的及时传递和高效应用。比如山东省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链式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由此形成了农业推广服务主线,保障了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要素上下贯通。在横向协同方面,可以通过设立跨部门、跨学科的技术攻关团队,集结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的力量,共同研发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控方法和土壤改良措施。江苏省近年来构建了“科技与产业协同、院校协同、院校与推广单位协同、农科教与新型经营主体协同、产业链协同、线上线下协同”六个协同的横向农技推广新格局,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应不断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实地调研发现,传统农技推广多是通过农技人员撒网式下乡走访,或是召开农民座谈会的形式,一直存在服务与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者的个性化需求。对此,广东省倾力打造“农友圈”平台,农民遇到技术难题,只需在平台“下单”,入库农技人员在平台“接单”。通过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打通了“自下而上”的农技需求服务通道,使技术服务更高效地进村、入户、到田。

  应不断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队PG电子平台伍不稳、能力不强的问题。调研发现,西部地区某地级市农科院近年来连续流失了11名研究生学历的农技人员。东部地区某乡镇在编的8名农技服务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75%,50岁以下的均为非农学专业。对此,已有多地探索实施由县级统筹优化农技推广力量,将农技推广人员服务基层成果的评价和使用情况纳入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主要内容,在解决乡镇农技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务岗问题上取得了成效。为了稳定队伍,还需要不断增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自身的职业吸引力。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符合基层农技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评聘制度。受工作环境和条件制约,乡镇农技人员很难参与科研项目或发表学术论文。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参与高水平农业成果推广示范工作的机会。日常琐碎的农技推广事项,则难以量化。对此,要尽可能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农技人员加大职称晋升的倾斜力度,更要在项目立项、奖励申报等具体环节提供支持。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能力,则可将加强培训和下沉一线作为两个主要抓手。完善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分级、分行业开展线上线下知识更新培训。在播种、施肥、收割等PG电子平台关键农时,组织农技推广人员下沉一线,延伸农技服务链条。

  同时,不能忽视农民在农业技术使用中的主体地位。说到底,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让亿万农民接触并积极主动地使用新技术。鉴于农户分散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面,需求多元历来是基层农技推广的难点。为此,一个可行的思路是让科技示范田和先进技术同步“进村”,通过在农户身边建设示范田,借助直观展示让农民看到科技应用的实际效果。同时,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开展线上问题咨询、技术指导、科学普及等信息化服务,加快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方面,对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农民或合作社应给予适当奖励,以激励更多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