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大种业振兴、提升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到实施农业装备补短板行动,新质生产力正在推动传统农业创新升级,让广大农民从传统的“靠天种田”,到现在的“靠科技种田”。
这是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最新一代自动化育秧流水线,目前已经开始了今年早稻的育秧工作。在这样的流水线上,一个个秧盘“坐电梯”“穿山洞”,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湖南益阳富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明介绍,育秧线秒一盘,一天下来,可以满足500亩以上的大田面积需求。
在湖南益阳,水稻育秧从田间搬进了工厂,双季稻种植的产出效率大大提升。以前,受限于光、温、湿等自然条件、还要躲避倒春寒,农户只能选择生育期短、产量却不高的早稻品种。而在育秧工厂里,智能化数字化控制下,每时每刻都是适宜生长的环境,育秧总用时从原来的36天左右缩短到22天,因此可以选择生育期更长的早稻品种,让产量更高。今年,湖南将在全省117个区县市全面推开集中育秧设施建设。
如果说传统农业主要靠人,那么,现代农业关键在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正在不断为传统农业发展赋能。2023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73%,全国安装北斗终端农机已达220万台,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在江西南昌这片田里,履带式旋耕机来回穿梭,转眼间就将田地耕翻了一遍。与传统轮式旋耕机相比,履带式旋耕机碎土效果好、不下陷,能有效地解决耕作层土壤结构受到破坏的问题。
作为我国农机中占比最大、应用最广的机械设备,拖拉机是田间生产的主力队员,传统的拖拉机也在不断升级。总台记者在这个农机生产基地发现,这款无人驾驶拖拉机行走、掉头、转弯自如流畅,能将有效种植面积提高5%到10%。
中国一拖大拖公司产品部工程师彭书广介绍,它是一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整机搭载了北PG电子平台斗的导航系统。它靠天上的北斗卫星以及大数据的支撑,来实现无人化的作业和种地的场景。
数字化赋能让数据多跑腿正在令传统种田越来越轻松。山东德州市这家“吨半粮”核心示范区,种粮大户何石宝今年第一次用上了多光谱无人机进行苗情勘测,通过搭载的光强传感器可以准确获取多光谱影像,捕捉作物的长势差异。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桃园街道种粮大户何石宝介绍,红色的区域代表这个地方的苗长势非常旺,管理的时候需要控旺。绿色的区域代表这个地方的苗长势比较弱、比较稀,需要及时施肥和“促弱转壮” 。
近日,甘肃第一大自流灌区疏勒河灌区多个渠首陆续开闸。放水前,水资源利用中心应用最新的数字孪生PG电子平台模型,对放水进行了模拟预演。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工程建设管理科科长陈刚介绍,所有的渠道1:1仿真模拟到了计算机里面,完全模拟了放水的整个过程 ,以及它到达下一级之后,它的时间以及过闸的流量,可以提前对闸门进行远程的操控,减少了像以前多调配水之后产生的浪费,精准更加高效,而且也节约了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