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进步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以及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及社会环境的回顾,发现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经历了从落后到赶超再到部分领先的过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本质、范围与对象、社会需求等内在属性特征,本文总结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农业大国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推动。百余年来,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pg电子官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展现出多样的发展属性,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基本特征,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科技进步也经历了从落后到赶超,再到部分领先的漫长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
1.1 计划经济时期:搭建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融合发展的桥梁(1949—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相继建立了新型农业管理和科研生产体系。这段时期中,中国的农业科技有长足的发展,表现在粮食、棉花和其他大宗农产品的总产和单产都有极大的提高。
这一时期,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因主要是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对粮食安全、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内在需求。政府通过建立农业科研政策和推广体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1.2 改革开放初期:科技政策的完善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体系的创建(1978—1990年)
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向了经济建设。在这个时期,农业科研机构大规模重建和完善,举国上下重新认识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把农业科技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同时,强调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并指明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这对中国农业科技的深远发展和技术的普及都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共同体构建(1991——2011年)
1992年的“南巡讲线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开了新天地,农业科技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启动了三大跨越:由模仿迈向自主创新,由资源依赖演变为科技驱动,pg电子官网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创新战略推动农业科技治理现代化(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保护资源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战略需求。
中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显著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带来显著的成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对于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挑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重要的经验和举措总结为以下5大方面。
建国初期,国家就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并结合实际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创立,在党的指导方针下,坚持以解决人民真正所需、加快国家高水平发展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支撑生产战略。1982年,同志在讲话中明确肯定科技发展具有前瞻性。此后,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在1989年被提出,并于1991年被党中央最终确立。进入21世纪,中央连续19年出台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大篇幅论述农业科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科学技术放在了突出地位,提出要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发展,开创新时代。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战略布局下,通过实施一系列强农政策,中国农业发展成绩斐然。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新的科技革命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鲜明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点。公有制作为主导,与多种所有制共同进步,通过集中资源来消除创新的障碍、增强基础设施的供应,为农业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政府通过综合应用宏观调控策略,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创造了更为完善的制度背景和操作流程,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研制度的革新。在此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并逐步走向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政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大环境下,确保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成功建设,关键在于打造区域研发枢纽。农业科研机构需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市场,树立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内部管理体制。构建高效服务体系包括畅通的农业技术供求信息网和以技术交易、咨询、评估、管理、风险资本为核心的服务,全面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全过程。
建设政府主导型多元化、市场化农业科技开发、推广体系等内容,把“市场机制”引用到农业科研中来,使得农产品市场得到全面的激活。
一般认为,中国从1985年就开展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并且从未停止对它的探索。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环境来看,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作为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政策工具,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在中国农业科技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需要探寻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一是,建立了科学的机构布局、合理的学科结构以及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二是,以满足产业需求为导向,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和创新。
要实现现代农业的良好发展,就必须依靠持续的农业科技发展来支持和引导。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路径,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专业研究所尽量设在与相关专业相近的重要生产基地,而科研机构则宜设于重要生产基地或直接靠近研究对象的地方,科技人员大部分直接参与到生产中去。政府曾在1982年提出“振兴经济要依靠科学技术,科技要面向经济建设”。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业科技必须为生产服务。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十四连增”的辉煌成就。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同时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取得显著进步。
当前,对比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不到位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急需提高。高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途径是农业科技进步。本文针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从“参与者”向“服务者”转变。借助政府科技资源投入的辐射带动效应,推动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农业创新联盟的建设。
第二,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性,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引领农业科技体系的创新和升级。
第三,优先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确立并完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需要调整各级财政的科技支农制度,优化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结构,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引导现代农业建设。
第四,要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发展的体制,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与农业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瞄准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具备数字技术背景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以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挑战。这包括培养过程中加强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建设实践基地等方面。深入推进农技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双边”结合,强化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体系。尽快贯彻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性,大力吸纳相关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探索构建人才共享机制,增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
重点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农机装备“一个支撑”,破解核心技术卡点和产业发展升级之痛。政府应加大对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农业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技术的突破,加速农业核心技术的攻关步伐。加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加快种子资源的采集和整理;加强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研究并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体系;重点突破秸秆快速腐熟技术、固碳减排等关键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进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提高整体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为适应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必要实现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生产的“双产”同步进行,大力发展社会化、多元化的数字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纽带,健全新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服务高效发展,继而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打破体制壁垒,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同时深入推进农业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双化”。
作者简介:匡远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阳佩玉(通信作者),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4年第16期,原标题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探索历程、实践经验与政策展望》,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