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15364594329

第三节 PG电子网站 PG电子农业技术发布日期:2023-09-07 浏览次数:

  全面推广。1974年全县双季稻面积37.5万亩,比1949年增加17.3万亩。

  间作改连作 1953年在杜桥镇八年村试改,取得成功,1972年全县连作化,计4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90%。

  两熟改三熟 1952年三熟仅1万亩。此后,水田推广麦(油菜)、稻、稻制,扩大小麦、早稻面积,旱地推行麦、豆、番薯三熟。1983年三熟制面积占水稻总面积50%,即22.3万亩。

  改制后,1983年复种指数达237%,而1949年仅205%,主粮产量大增。稻谷占粮食类总量已从1949年的75.1%提高到1984年的86.1%。

  民国34年(1945),曾推广早籼“五〇三”,其他尚有“五〇四”、“龙凤尖”,晚籼“六一四四”、“四六一九”;小麦有四号、十七号;棉有“脱字”、“孝感”棉等。

  解放后引进大批良种,仅粮食有130余种,其中水稻70多种。更新频繁,交替代次明显。20世纪50年代后期着重外引良种,60年代多高秆改矮秆,70年代后期改常规品种为杂交品种,产量倍增。

  县自制杂交稻种始于1977年,由农业局派农技员驻海南岛自繁。1980年全县杂交制种面积有8050亩,除满足本县外,尚调给外县。

  民国时期均施用土杂肥,末期偶有少量德国产狮马牌肥田粉。解放后,肥料使用量大增。1952年每亩粮田施标准肥20.8担,其中家肥(包括土什肥、绿肥)占95.2%。1984年增加到150担,其中家肥仅占29.3%,化肥占70.7%。

  绿肥 有紫云英、黄花苜蓿两种。1949年种植15.5万亩,1965年多至34.7万亩。后因改三熟制而缩减。1980年25.9万亩,占冬种面积51.8%。近年更少。

  新有机肥 1955年,县小溪农场曾进行南萍北移试验。1978年又引进细绿萍种,是年全县养萍最多达16.7万亩。1976年稻田曾套种咸青6万亩,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农田施行早稻草还田办法。

  化学肥料 主要是氮、磷、钾三种。氮肥推广最早,1952年销售硫酸铵136万斤,1955年推广尿素,1958年用过石灰氮,其效不及尿素。1976年县产碳铵,销量甚大。磷肥,1955年始用过磷酸钙,1960年推广摩洛哥产磷矿粉,其他有钙镁磷肥、钢渣磷肥。1980年最多销售磷肥2364万市斤。钾肥,1961年始销氯化钾、硫酸钾等。1965年始销复合肥,因其氮磷钾齐全,肥效长久,供不应求。

  水稻育秧,历史上沿用谷箩催芽,水秧田阔畈密播。1958年推广半旱秧田。70年代后期用“落谷稀”,肥水管理和看苗追肥。插秧,改大株稀植为合理小株密植,“田中密,丛中稀”,早稻每亩净种从过去1万丛增到3万丛左右,晚稻杂交稻2万丛左右。适当搁田,干干湿湿。

  大小麦栽培改狭畦为阔畦,阔浅沟改狭深沟,点播改条播、撒播,耕耙改板田。1973年板田种麦,占小麦总面积45%。

  尼龙薄膜保温,60年代始用于水稻、蔬菜育苗。化学除草剂1966年用于板田麦。

  主要病虫害 解放后粮食作物受病虫害严重的有11年(1951、1954、1961、1965、1969、1971、1972、1973、1978、1980、1982)。1983年县农业局调查,粮、棉、菜主要病虫害267种,其中水稻病害24种,虫害47种;麦类病害26种,虫害17种。其中对产量有严重影响的有螟虫(俗称钻心虫)、稻褐飞虱、稻纵卷叶虫、纹枯病、稻热病、白叶枯病、麦类赤霉病、棉铃虫、红铃虫、金刚钻虫等10种。一次性暴发过的有1972年的黏虫,1974年的斜纹夜峨。

  虫害天敌,主要有53种。中华草蛉、黏虫绒茧蜂、螟黄足绒茧蜂、黏虫白星姬蜂、纵卷叶虫绒茧蜂、凤蝶金小蜂、稻虱小蜂、玉米螟赤眼蜂,等等。

  植保措施 县有测报站4个,乡、村有不脱产植保员,供销部门供应农药械,工业部门生产农药。已基本消灭的有稻蝗、铁甲虫、番薯黑斑病和小象鼻虫。PG游戏 PG电子 APPPG游戏 PG电子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