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红薯茎等做出来的水包菜,主要销售于日韩及国内火锅店。通过深加工,每亩地收益就能增加3000多块钱,加上鲜薯的收益,一亩地可达8000块钱左右。” 已是初冬农闲时节,走进位于山东新泰市禹村镇东沈西村的建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只见工人们正忙着将做好的水包菜进行打包装车。谈及收益,该公司董事长左臣明满脸抑制不住的笑容。
作为新农人的标杆,左臣明在当地被称为“地瓜大王”。据他介绍,通过“公司+加工厂+合作社+种粮大户”的模式,目前他已经成为全国20多家大型加工企业的供货商,年鲜薯供货量超过15万吨,加上种苗、红薯梗、红薯叶深加工收益,年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带动当地300多名村民就业。
今年以来,新泰市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产业振兴,将农产品(食品)加工列为重点培育的6大支撑产业之一,出台农业种养加“飞地”等政策,大力发展畜禽加工、宠物食品等9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畜禽养殖加工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厚植产业振兴新优势。
“目前基地共有20个鸭棚,一个养殖棚可养3万只鸭子,只需要1个人就能管理。”在楼德镇天信农牧西营养殖基地,上下三层的棚舍里住满了毛茸茸的小鸭子,工人只要按下按钮就能自动完成补水、补料等日常性工作。
据天信农牧董事长刘光洲介绍,他们自己研发了“智能鸭舍”,这种肉鸭智能立体笼养模式,实现了通风、加料、饮水、温控、光照、清洁等生产全自动智能控制,从雏鸭出壳到出栏,可做到全程质量把控。
作为肉鸭养殖的龙头企业,每天从位于楼德镇的天信农牧产业园里出栏的肉鸭可达10万多只,日产值达到了2600多万,形成了种鸭孵化、商品鸭养殖、屠宰、熟食加工、有机肥生产、山农酥梨种植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新泰围绕粮油、蔬菜、林果、畜禽四大主导产业和百合、山楂、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千亩以上经济林基地99片、规模养殖场306家,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园区150个,2个园区获评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并布局畜禽加工、粮食加工、果蔬加工、休闲食品、种质资源等9大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向工业品转变。(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PG电子平台PG电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