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为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年是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第二个阶段,数字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是全面乡村振兴建设以及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牛鼻子。2020年新冠疫情促进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使数字农产品电商出现“井喷”式发展。
数字农业能够促进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其一,发展数字农业能够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将前沿技术应用到更多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领域,其二,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农业的休闲、教育、养生等多种功能,把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等结合起来,推动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民宿、电商、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于康震在日前举办的数字乡村发展论坛上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数字乡村全面“布局”和重点“破题”的关键阶段。
今年7月发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强调,要以信息技术带动乡村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
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公布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的通知》,公布了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并对抓紧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也标志着数字乡村战略进入了更加具体的实施推进阶段。
品牌的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增长显著的现象,是品牌传播的大势所趋。现在,全世界的消费者用派克笔写字,看索尼电视,开宝马汽车,他们可以在巴黎、纽约或北京的任何一个地方的麦当劳品尝汉堡包,用运通信用卡消费……世界的消费似乎变得越来越趋于一元化,品牌的跨国传播,跨文化传播已变得越来越普遍。而这种趋势的内在驱动力便是跨国经营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
品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化的发展,农产品“三品一标”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美好+品质生活的需要,确保“农产品生产得好,还要卖得好,卖出好价钱,消费者得实惠,农民得收益”。品牌化是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最重要的趋势。
2010年,我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19年达到1万美元。全球经济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开始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全球最大的市场以及全球最多的4亿新中产消费群体的形成,从吃饱到吃好的战略性转型,大农业、大食品、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移动互联、冷链物流、大数据等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广泛运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大力推进,为新时代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提供了最好的时代机遇和发展土壤。
福来咨询联合创始人、总经理,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副组长郝北海常说:未来20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农业,农业看品牌!
目前,各省、市、县品牌建设你追我赶,热火朝天,一大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涌现出来:宁夏枸杞、吉林大米、湖南茶油、寿光蔬菜、盱眙龙虾、横县茉莉花、勐海普洱茶、容县沙田柚、兴安盟大米、伊川小米、乌兰察布马铃薯、盐池滩羊、洛川苹果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是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部分县乡等行政区或某一产业集聚区,坚持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型、成熟的融合发展模式和全产业链条,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区域品牌溢价效果已初步显现,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竞争的新高度,并且其做法经验可复制、可推广,能够在全国发挥标杆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的区域。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的战略意义在于促进资源要素的集中集聚,增强融合发展的协同优势,加快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助推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产业深度上,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第一产业的种植和养殖,还是第二产业的食品原料,还是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快消食品,还可能是绿色安全化工原料;在产业类型上,农业不仅是传统的劳作,还可以是第三产业的休闲、观光、亲子活动,以及健康养老、创意文化等。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并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农产品标准化对于农产品电商化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已经日渐成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趋势之一。通过标准化,可以使得电商买家在未见实物的前提下迅速了解商品、增强信任,最终刺激购买、提高转化率。
未标准化的农产品往往存在品质层次不齐的问题,大小、色泽不一、甚至出现损伤。除了这些以外,同一款产品,今天买到的是甜的,明天就是酸的、口感、品质也可能不稳定,很难留住消费者。
农产品的标准化是数字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品牌农产品的根本保证,农产品标准化涉及到种养加的标准化、商品交易、物流配送、支付结算、体验场景、供应链、环境、卖场、空间、再生产资源、消费的标准化,做到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无缝对接”。
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是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农民种西瓜,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上市出售的黄瓜,它的长短、粗细及弯曲程度都必须符合标准。
目前我国的生鲜电商,更多以定向采购的方式与基地合作,从筛选分级的标准化起步。
今年以来,消费渠道的扁平化趋势非常明显,食品生产企业进入了全渠道销售模式。原先的生产企业,传统的销售模式基本上是2B的,物流模式也非常简单。但是今年开始,除了2B以外还有2C。此外,直播带货也是今年的一大趋势。但是今年有好几起直播带货,特别是冷链食品的带货,都出现了“翻车”现象。目前来说,整个行业从消费者到零售到流通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也是未来五年非常重要的趋势。
疫情让冷链成为了焦点,为保鲜而创造的低温环境有可能给病毒的存活提供了可乘之机。中外农产品冷链技术与水平差距巨大,无论是否有问题也需升级。
到今天为止,欧美发达国家在肉禽的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等产品的冷链流通率也达到了惊人的95%左右,高出我国很多。从欧美国家的冷链物流来看,它们除了有好的政策提供红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把技术运用到了冷链物流的建设体系中来,比如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冷库、自动分拣、GPS技术、真空预冷或冰温预冷技术等等,从而提高了冷链的整体效率及产品的保鲜度、安全性。
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体系分工精细,他们会将容易腐烂的农产品直接承包给行业优秀的冷链公司进行托管,让运输工程专业化,保证农产品的保鲜度和食品安全,同时降低了成本。
随着生鲜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冷链的高级化、精准化、品质化发展,冷链发展当前缺乏的是体系,而不是数量,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趋同投资导致的冷链资源不缺,但是不系统,因此,冷链体系的发展是其未来发展趋势。
“定制农业”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载体,用会员制拓展用户,是一项顺应新需求的农业模式。它的卖点并不只有农产品,还可吸引城里人前来体验、观光、消费,与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其核心点包括:1、城市消费者成为中小农业企业会员;2、中小农业企业按照约定生产并按时配送农副产品;3、农旅结合的一种,会员可以定期来到农场体验农耕生活,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定制农业在中国刚刚兴起,其实,定制农业在国外非常火爆,德国、法国、以色列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佼佼者以色列Ofir Elasar公司和超过30个国家做生意,他们的商业法宝就是定制蔬果。公司根据消费者喜好和习惯推出不同的西瓜产品。大的、小的、做沙拉用的颜色好看的、皮薄肉厚的、保鲜期长的,甚至橙色瓜皮的西瓜……
过去“我有什么,就卖什么,卖什么,你就消费什么”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拉式供应链应运而生,转变为“消费者和市场需要什么,就卖什么,卖什么,你就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以销定产”模式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和升级。